小议「娘化」

最近对新生代中男性审美「娘化」、「阴柔化」的批判甚嚣尘上,引得坊间议论纷纷,甚至新华社辛识平[1]也发文《「娘炮」之风当休矣》将这种现象称为「梅毒」般的病态审美。在许多人看来,新生代「小鲜肉」们与男性阳刚之美格格不入,高大魁梧、争强好胜、血性暴力这些才是男性气质的关键词。但究竟什么是男性气质呢?男性气质只能有一种么?

自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康奈尔(Raewyn Connell)提出支配性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的概念后,原先性角色理论视角中单维度的男性气质概念在学界的影响已逐渐式微。在康奈尔看来,男性气质是多样的、可变的,是在社会中被建构而来而并非天生的。她将男子气质分为支配性(hegemonic)、共谋性(complicit)、从属性(subordinate)与边缘性(marginalizated)四种[2],而大多数人所认同的阳刚霸道的男子之气便是现代社会中的支配性男性气质。虽然对她的四分法有着很多批评,但至少她多元、动态、经社会建构的男性气质观深刻影响了此后这一领域的研究。

如果我们承认男性气质与性别一样是由社会所建构的,便自然会意识到今天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在历史上并非一直如此。敝校历史系教授Gail Bederman就在《男子气概与文明》(Manliness and Civilization)一书中论述了19世纪时维多利亚式的中产阶级男性气质是如何被源于底层劳动阶级男性的阳刚之气所取代的,后者也成为了当今主流社会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同样的,今天的支配性气质今后也会随着社会所改变。其实,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以贝克汉姆为代表的「都市美男」(metrosexual)型气质开始受到追棒。而宅男的大行其道,甚至让一些人发出了「Geek is the new sexy」的呼声。

在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也有以「文武」、「刚柔」为代表的多元化男性气质。澳大利亚华裔学者雷金庆(Kam Louie)就将「文武」作为中国社会男性气质研究的基本范式。[3]中国历代尚文的传统更使得带有「阴柔化」、「中性化」色彩的白净书生形象成为中国社会男性气质的重要方面。像是《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都是中国传统男性柔弱气质的代表。

而当今中国社会新生代对柔弱化的男性气质的推崇其实也是整个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多元化的社会自然会有多元化的男性气质涌现。我不知道中国社会的尚文传统对当今这一现象的普及有多大助力,但我想这个新潮流更主要是受到了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成为了整个东亚文化圈中的普遍现象。韩流的花样美男风风靡东亚,而日本动漫中的「美少年びしょうねん」(Bishōnen)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甚至《魂断威尼斯》中的「世界第一美少年」伯恩·安德森也深受日本美少年的影响)。

提到日本动漫中的男性气质,自然还要提到「乙男オトメン」(一译为「粉红系男孩」)的形象。乙男也有着柔弱化的特征,与女生有着类似的兴趣,像是喜欢布娃娃、爱看少女漫画,但另一方面,他们同时也拥有刚强型男子气质。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不仅社会中存在多元各异的男性气质,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样可以融合不同的气质,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也能展现出不同的男性气质。

事实上,美国心理学家Sandra Bem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双性化理论(androgyny[4]就认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一个人可以同时兼有争强好胜之类的男性气质与温柔感性之类的女性气质,或者同时缺乏两性气质。不过在我看来,这个理论虽然承认了每个人气质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但将争强好胜等归为男性气质,而将温柔感性等归为女性气质,这本身仍旧保留着类似性角色理论的刻板印象。争强好胜自然是当今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特征,但温柔感性也同样可以是多元男性气质的一部分。而「娘化」现象,也只是说明了两性气质自然会有的交集罢了。


  1. 「辛识平」当不是真名,或是取「新华时评」的谐音,详见写作组#化名现象

  2. 见R.W.康奈尔《男性气质》一书。

  3. 见雷金庆《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一书。

  4.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2), 15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