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冚唪唥」是粤语中表示「全部、统统」的一个方言词。而在吴语中也有类似的「亨八冷打」。那这个方言词究意源于何处呢?
其实这个词的分布不止于粤语与吴语,而且写法也五花八门,不同的方言词典里有咸唪唥、咸巴揽、冚棚硠、冚办烂、亨棚冷、亨八冷打、夯不郎当、夯锛榔铛、含巴兰、行八郎等等各种写法。我就大概整理一下现有文献中的资料和说法吧。[1][2][3]
下面是一些方言点的材料:
粤语
| 方言点 | 发音 | 写法 |
|---|---|---|
| 广州 | hɐm pa:ŋ la:ŋ (22-22-22) hɐm pa la:ŋ (22-22-22) | 冚唪唥 冚巴唥 |
| 澳门 | hɐm paŋ laŋ (22-22-22) | 冚巴郎 |
| 顺德 | hɐm paŋ laŋ (21-21-21) | 冚巴郎 |
| 三水 | hɐm pa laŋ (21-21-21) | 冚巴朗 |
| 高明 | hɐm pa laŋ (21-21-21) | 冚巴朗 |
| 珠海 | hɐm paŋ laŋ (33-33-33) | 冚巴郎 |
| 斗门 | ham pa laŋ (21-21-22) ham pa laŋ (31-31-31) | 冚巴朗 冚巴朗 |
| 江门 | ham pa laŋ (31-31-31) | 冚巴朗 |
| 新会 | ham pa laŋ (31-31-31) | 冚巴朗 |
| 台山 | ham pa laŋ ɬaŋ (31-31-31-31) | 冚巴朗 |
| 开平 | ham pa laŋ (31-31-31) | 冚巴朗 |
| 恩平 | ham pa laŋ (31-31-31) | 冚巴朗 |
| 中山 | hɐm p‘aŋ laŋ (31-11-31) | 冚巴朗 |
| 增城 | hɐm paŋ laŋ (22-22-22) hɐm paŋ (22-22) hɐm ha (22-13) | 嵌唪烂 嵌唪 嵌下 |
| 香港 | hɐm paŋ laŋ (22-22-22) | 冚巴郎 |
| 番禺 | hɐm paŋ laŋ (22-22-22) | 冚巴郎 |
| 花都 | ham pa laŋ (2-21-21) | 冚巴朗 |
| 从化 | hɐm paŋ laŋ (22-22-21) | 冚巴郎 |
| 佛山 | hɐm paŋ laŋ (22-22-22) | 冚巴郎 |
| 南海 | hɐm paŋ laŋ (22-22-22) | 冚巴郎 |
| 鹤山 | ham pa laŋ (33-33-33) | 冚巴朗 |
| 东莞 | hɐm pɛŋ lɛŋ (32-32-32) | 冚巴郎 |
| 深圳 | hɐm p‘aŋ laŋ (32-32-32) | 冚巴郎 |
吴语
| 方言点 | 发音 | 写法 |
|---|---|---|
| 宜兴 | xAŋ bɘʔ lAŋ tAŋ (55-5-55-55) | 亨孛冷当 |
| 童家桥 | haŋ mɘʔ laŋ taŋ (55-3-3-31) | 亨墨冷打 |
| 江阴 | hAŋ poʔ lAŋ ta (55-3-33-31) | 亨八冷打 |
| 常州 | xAɲ paʔ lAɲ tAɲ (55-5-55-31) | 亨八冷打 |
| 无锡 | xã paʔ lã tã (55-55-55-55) | 亨八冷打 |
| 常熟 | xà bAʔ là tà (55-55-55-55) | 亨勃冷当 |
| 昆山 | hã bəʔ lã tã (33-44-33-31) | 亨勃冷当 |
| 上海 | hÃɲ paʔ lÃɲ tÃɲ (33-3-33-31) | 亨八冷打 |
| 杭州 | hAŋ pɐʔ lAŋ tAŋ (34-5-33-31) | 亨八冷打 |
| 绍兴 | haŋ bɘʔ laŋ taŋ (43-3-33-51) | 亨勃冷? |
| 宁波 | hã baʔ lã (53-233-112) hã baʔ lã (53-2-112) hã mɐʔ lã tã (53-12-213-35) hã bãʔ lã tã (53-12-213-35) hã mɐʔ lã (53-12-213) | 亨棚冷 亨棚冷 亨麦冷打 亨白冷打 亨麦冷 |
| 崇明 | hã bəʔ lã (55-2-55) | 夯勃啷 |
闽语
| 方言点 | 发音 | 写法 |
|---|---|---|
| 福州 | haŋ ma laŋ (21-21-213) | 含把栏 |
| 厦门 | ham pa laŋ (35-55-35) | 含巴拢 |
| 雷州 | ham pa laŋ (11-33-11) | 含巴兰 |
| 潮州 | ham loŋ tsoŋ (35-53-53) | 撼拢总 |
| 海口 | hã ʔba laŋ (55-21-21) | 含巴兰 |
客家话
| 方言点 | 发音 | 写法 |
|---|---|---|
| 南雄 | haŋ p‘aŋ laŋ (21-21-21) | |
| 惠州 | ham p‘an lan (31-31-31) | 冚巴郎 |
| 东莞 | ham paŋ laŋ (42-42-42) | 冚巴郎 |
官话
西南官话
| 方言点 | 发音 | 写法 |
|---|---|---|
| 柳州 | haŋ paŋ laŋ (31-31-31) | 行邦啷 |
| 贵阳 | xaŋ pa laŋ (31-31-31) | 航八郎 |
| 昆明 | xà pA là (31-31-31) | 涵八郎 |
| 安宁 | xà pA là (31-31-31) | 行八郎 |
| 江川 | xãŋ pa lãŋ (31-31-31) | 行八郎 |
| 昭通 | xÃŋ pA nÃŋ (31-31-31) | 行八郎 |
| 巧家 | xãŋ pA nãŋ (31-31-31) | 行八郎 |
| 文山 | xãŋ pA lãŋ (42-42-42) | 行八郎 |
| 砚山 | xÃŋ pa lÃŋ (42-42-42) | 行八郎 |
| 西畴 | xÃŋ pA lÃŋ (42-42-42) | 行八郎 |
| 马关 | xãŋ pa lãŋ (31-31-31) | 行八郎 |
| 麻栗坡 | xÃŋ pa lÃŋ (31-31-31) | 行八郎 |
江淮官话
| 方言点 | 发音 | 写法 |
|---|---|---|
| 兴化 | xa pa laŋ (213-0-324) | 哈巴郎当 |
| 南通 | xaŋ mɤ laŋ taŋ (44-4-4-4) xaŋ mɤ laŋ taŋ (52-2-1-1) xaŋ mɤ laŋ (44-4-4) | |
| 南京 | xaŋ puʔ laŋ taŋ (31-0-31-31) | 夯不郎当 |
北京官话
| 方言点 | 发音 | 写法 |
|---|---|---|
| 北京 | xaŋ pu laŋ (35-0-55) |
可以看到,无论是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还是从北京、江淮到西南的各个官话区都能见到这个词汇。但至于这词究竟源于何处,至今也没定论。下面我再简单罗列一下现有的几种说法供参考吧:
- 汉语语源说:认为本字是「咸不剌」,「咸」表「全部」,「不剌」则是一种无意义的尾缀。也有认为本字是「合磅硠」的,「磅硠」切「帮」,实为「合帮」之意。
- 汉藏语同源说:认为这个词中的pang lang和《离骚》中的「凭」、列普查语中的blyan、缅语中的pran同源。
- 土著语底层说:认为可能和苗语bang lang(很多东西堆在一起的样子)有关。
- 洋泾浜英语说:认为来自英语的home balance。还有种观点则认为最初源于广东话的「咸埋包来」,后来被外国人误读为Hampalang,最后又重新被广东话吸收。
- 吴语来源说:认为这词最初源于吴语,后来才被粤语等方言借用的。
- 粤语来源说:认为最初是粤语独有的,因为粤语中还有「冚家铲」、「冚家富贵」等带「冚」的词汇。
- 蒙古词来源说:认为源于蒙古语的xamʊk bara,「xamʊk」指全部、「bara」则有货物、东西等意思。
注:本文首发于知乎问题 表示「全部、统统」的方言词「humblung」(含蹦楞)源自粤语还是吴语?正确写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