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Sandel教授复旦讲座整理

出席嘉宾:

  • 邓正来(复旦高研院院长)
  • 童世骏(上海社科院副书记、华师大哲学教授)
  • 万俊人(清华哲学系主任)
  • 钱颖一(清华经管学院院长)
  • 韦森(复旦经济学院副院长)

第一部分 Sandel演讲

Micheal Sandel先讲了他关于一个全球性课堂的规划,还表示准备将24节Justice课程的视频翻译成中文。之后切入正题,首先介绍了三种传统的正义理论: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边沁、密尔)、道义论(尊重个人自由,康德、罗尔斯、诺齐克、哈耶克)和德性论(以德性为基础的社会,亚里士多德、麦金泰尔)。

放弃了大家耳熟能详的trolley car case,Sandel以lifeboat case(大多数人也早就知道了吧)开始了讨论。第一个发言的女生表示会原谅那三个船员,她还提到了due process(正当程序)的概念,并提出在正当程序下追求群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不过,她这里指的正当程序是网上视频里的抽签或类似的程序,只是Sandel在讲座上还没提到这点。接着,该女生继续表示,即便没有该程序她同样会原谅船员,因为别人可以从中得到教训,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学会通过正当程序来解决。

第二个女生则持相反的意见,她认为cabin boy虽然是孤儿而其他船员都有家庭,但我们很难去计算杀死某个人对于社会总体幸福的影响,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算术问题。之后她又举了个例子,假设这个cabin boy创办了某个慈善团体并照顾着其他许多婴儿,那杀死他将会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而Sandel指出,她这还是使用了算术问题来衡量幸福,只是改变了其形式。该女生则表示,她引用这一例子只是来说明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计算这类问题,因为还会有其他潜在的标准。接着,她又说即便这个cabin boy仅仅只是个useless orphan,那其他船员也不能将他杀死,因为杀人这一行为本身就是错的,一个人不能将其他人作为工具来对待。

接下来发言的男生认为,船员们做出必要的手段使自己能够存活下来是正当的,并表明了他的功利主义立场。而后,Sandel向第二个女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他们事先同意了某种程序,那后来的杀人行为是否会变得合理?该女生仍旧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同时她认为应该区分两点,一是纯粹的正义概念,另一个是对某些问题的一种不完美的解决方案。她把抽签或抓阄这样的方法划归为了后者。

然后,Sandel又给出了一个新的例子。他提到了一个名为Omelas的完美的幸福城市(出自William James所写的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其唯一代价就是城中有个将终日处于苦难之中的小孩。对于这个例子,刚才的那个男生重申了他的立场,认为这样的代价是合理的,另外他还提到了在战时我们同样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来换取战争的胜利。这时,另一个女生表示,只要有一个小孩处于如此受困的情况,那这个城市就不能说是完全幸福的。还说,这个城市的市民如果眼看着小孩这样而无动于衷,那么他们也配不上这样的幸福。

Sandel就此引出了德性论,并总结,第二个女生是康德式的道义论观点,而第三个女生则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德性论观点。他又讲到密尔,说他虽然是个功利主义者,但也很看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密尔认为,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最终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然后,Sandel提到了密尔所说的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Sandel让大家举例说明什么是低级快乐,此时某男生说了「三国杀」……)。他还说密尔判断高级与低级快乐的方法并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有时我们更喜欢所谓的低级快乐,但我们仍旧能够区分哪些快乐是高级的、哪些是低级的(正如他在哈佛课堂上用莎士比亚戏剧和Simpsons为例做的调查)。

最后,Sandel以他在大学期间男生是否被允许进入女生宿舍的故事(详见网上课程)结束了他的演讲。

第二部分 嘉宾点评及Sandel回应

童世骏:童教授先向大家推荐了Sandel在BBC所做的Reith Lecture。接着他把Sandel比作了外科医生,并引用卢梭的话(应该出自《爱弥儿》),「有两类人不能在法庭上作证,一类是屠夫,一类是外科医生」。而后他很犀利地提出了五点疑问:

  • 一、他认为关于正义的三种观点是对人类遇到的三种问题的三种回答。这三个问题是「有什么(What do you have?)」、「做什么(What should you do?)」和「是什么(How you are?)」,而功利主义、道义论和德性论更适合于分别回答这三类问题。同时,这三个观点有时也能够讲同一个道理。他提到赫胥黎反对优生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并将赫胥黎的观点概括为「如果主张优生学,会不利于维持人类社会作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的道德品质」。他提到这句话其实有三个成份,其中「利于……」是功利主义的观点、「作为人类社会」是德性论的观点、「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是道义论的观点。

  • 二、道德两难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如道德分工问题)。童教授讲到了罗尔斯的重叠共识(overlapping consensus),还举了维护人权的例子,无论中佛教(不杀生)、法律、儒家等的理论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不一定必须在不同的道德理论中区分高下。

  • 三、道德判断的正当性取决于道德判断的主体,他认为trolley car case和lifeboat case中的判断主体是不同的,前者的选择对象都是别人,而后者则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做选择。

  • 四、道德判断的正当性还取决于经验条件,如果有一天人类不容易再受伤害,道德判断是否会变得不同?同时,他讲到现在全球的发展使我们对安全(Safety)和可持续(Sustainability)这两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并举例,如果lifeboat case中的四个人是世界上最后的四个人,答案会改变吗?(可惜那四个人都是男的……)接着,他又用了康德和罗尔斯说的「如果正义泯灭了,人类活在地球上还是否值得?」,并说恐怖主义也会喜欢这样的观点。

  • 五、道德两难可能无法得到理性的解决,人生可能有时候就是很荒诞的而无法找到任何答案。或许杀死cabin boy的船员是对的,而判他们有罪的法官也是对的?最后,他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出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认为我们或许能够构建一个社会,使道德两难问题并不容易出现。

万俊人:万教授讲了三种正义观点的背景,其中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终极背景都是自由主义,而Sandel的观点则是对这些西方主流思想的反省。之后,他提了两个问题:

  • 一、他认为Sandel的第三条道路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正义,并建议Sandel考虑柏拉图的观点,正义并不是人的德性,而是人的身份、角色和次序。

  • 二、case study中的case都是极端和例外的案例而非正常情形,我们如何能解决生活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Sandel回应:Sandel选择了其中的三个问题作了回应。

  • 一、关于童教授第四点中提到的lifeboat上最后四个人的例子,他认为即便如此,杀人也未必是正义的,取决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人性在那时是否值得保护等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 二、对万教授的第一个疑问,Sandel说他同意第三条道路并不只是关于人的德性,德性只是用来引出更大的关于良善生活(good life)的概念。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如果我们不思考良善生活的实质,就无法了解正义的意思。他还说德性只是人的善(human good)的一方面而已,并指出了正义的前两条道路对于讨论正义的问题是不够的。他说,我们无法避免如人的善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而第三条道理便是一种尝试。接着,Sandel讲到了他的社群主义,说他反对个人主义,并认为康德、罗尔斯、诺齐克等都忽略了社群对人的重要性。之后,他又指出他所说的社群主义并不是指少数服从多数,因为多数人或者政府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 三、关于童教授讲的对道难两难的不同角度回答,Sandal说他并没有假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为了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我们应假定这种可能,某些回答可能比其他答案更好或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