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学洗礼的传统士大夫——读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

原本是想读完唐德刚另一本《胡适杂忆》后再来谈谈胡适,不过后来想想,还是决定先写下这篇小文,留下个记录吧。

胡适的一生似乎处处都是矛盾的。早年受到西学洗礼的他后来又回归了中学,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的他又潜下心来研究传统文化,曾立誓「二十年不谈政治」的他最后仍接受了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的职位,主张「全盘西化」的他却在自己的婚姻上无法打破传统包办婚姻的枷锁……

蒋中正总统给胡适的挽联便是对这种矛盾性的最好刻画: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1910年,胡适作为第二批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一年之后,清王朝覆灭,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帝制终结。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塑造了胡适,塑造了胡适的矛盾性。来到美国之后,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的胡适,便被这一与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西方文明社会所吸引,各种新式思潮也让胡适目不暇接。其中,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的新和平主义与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验主义更是对青年时的胡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西学所洗礼的胡适,很自然地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反思。他原先认为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保守的东西」的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以至他后来反过来成为了「文学革命」的旗手,一手推动了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

而五四运动过后,胡适却反倒是回过头后开始研究「旧学」、「整理国故」,而且涉猎极广,从中国文学史到禅宗史到红学到水经注,无不为胡适所关注。但同时,他对西学的热情却减了不少。如夏志清所说的,胡适只是在留学期间读过几本西洋文学名著,回国后再也不读了。唐德刚也认为,胡适对于西方学术思想的认识仍停留在其留学之时,之后几十年几乎没有变化。

对于重新顷心于旧学的原由,按胡适自己的解释是,他认为要达成中国文艺的复兴即「再造文明」,必须先要「整理国故」,用科学方法对几千年来的旧学加以系统的理整。关于他在旧学研究上的贡献,唐德刚给予了很高评价:「我们如把胡氏整理国故的成绩和任何乾嘉大师或民国巨儒来平列互比,笔者个人便觉得到现在为止适之先生还是前空古人,后无来者的!」我想这其中胡适的治学方法是尤为重要的。他的治学,既有「乾嘉学派」考据之法的思想余迹,也受到杜威实验主义的影响,这种揉合中西学思想的治学之法正是胡适的独到之处吧。

时代造就了矛盾的胡适,矛盾的胡适却造就了一个新的时代。